close

音樂家的大腦
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大腦有什麼不同?從小學習音樂,真的會形塑腦部構造嗎?

演奏樂器及演唱歌曲時,腦中各感覺區與運動區之間必須密切合作。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(functional MRI)研究發現,演奏家的腦確實不同於一般人──小孩如果在七歲前接受雙手動作精密協調的樂器演奏訓練,連繫大腦左右半球皮質的胼胝體(corpus callosum)前方部位比一般人更加厚實。此外,長時間練習鋼琴會讓腦中的手部運動區擴大,該區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變強,運作效率也會提高

在音樂家的腦中,聽覺區與運動區之間彼此影響、緊密相連,演奏時一方面要動手指,另一方面也要聆聽自己彈出來的聲音,如果聽起來不順耳,就得調整手部動作,長久下來,造就了腦中聽覺迴路與運動迴路的緊密連結

除了額葉運動區與顳葉聽覺區,頂葉也在音樂演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頂葉前區的初級體感覺皮質(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)對應各手指的感覺,後區的功能則包括:空間訊息處理、工作記憶、注意力,以及對於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運動訊息的整合或轉譯。

音樂家與田徑選手不同,練琴絕非為了鍛練出強壯的肌肉,而是希望經由練琴造成腦中神經迴路的改變,讓精密動作得以表達音樂的意境。為了加強學習效果,有些鋼琴教師會建議學生,除了乖乖坐在鋼琴前練習之外,心像練習(mental practice)的效果也相當不錯,也就是在沒有手指動作的情況下專心想像演奏,此時額葉的前運動區(premotor area)會活化。由此可見,手指的動作執行只是音樂演奏的一環,大腦前運動區的計畫與調控,才是運籌帷幄的所在。

 

本文節錄自精神健康基金會《腦的美麗境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音樂魔法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